上个礼拜,某位演员的妻子在微博发长文,内容是给未婚女性的十点建议,在互联网引起一阵波澜,有人觉得言之凿凿,有人却觉得都是“漂亮话”。
但不论褒贬,大家的讨论都围绕个人成长和婚姻生活展开,这几乎是每个成年人都要被迫面对的问题,也是用其一生都难以回答完整的问题。
而关于这些问题的电影,我也跟大家聊过不少,最近发现一部新片,刚好给现实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——《爱的暂停键》
这部挪威电影是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最大赢家,一举拿下最佳影片、最佳导演、最佳编剧、最佳女主角四大奖项。
故事围绕一对夫妻展开,影片开场是一段甜蜜浪漫的邂逅。
刚刚摆脱一段糟糕婚姻的女主,在一次朋友聚会中认识了男主,两人相互吸引,很快就如同爱情电影中那般发展迅速,结婚并育有两个孩子。
加上女主上一段婚姻的两个孩子,他们组成了热闹的家庭。
一晃七年过后,当初的浪漫被柴米油盐冲得稀碎——
女主带着两个孩子去超市采购,结果银行卡突然刷不出来,她只能打电话求助他人转钱应急,旁边的孩子一直在打闹,引得周围的顾客一阵不满。
回到家,两个大孩子也是不让她省心,一个不愿帮忙做家务,一个更是因为青春期对女主乱发脾气。
等女主收拾完所有的烂摊子已经是晚上,这时出差的男主才赶到家,由于回家的日期推了又推,让一直在家照顾孩子的女主很是不满。
然而男主没有察觉到女主的情绪,而是自顾自说着工作的事情,手里擦着不需要清理的锅具,以此表示对女主的“帮助”。
夫妻俩的隐忍和漠视,最终走向了争吵,女主埋怨男主总是出差,把家庭琐事扔给自己,导致没有自己的工作时间,渐渐变成了被职场抛弃的主妇。
而这种争吵只会让两人的矛盾不断放大,没过几天,夫妻俩又因为孩子被老师叫家长的琐事大吵一架,甚至有了肢体冲突。
怒气平息后,男主率先开口,要求女主寻求专业帮助,去改改她的暴脾气。
从那之后,夫妻俩之间仿佛隔了一座大山,除了因孩子的事情偶尔沟通,平日里再也没有更多交流。
实际上,男主已经动了离婚的念头。
女主顿时倍感委屈,她觉得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那么多,到头来又被抛弃,真的很不公平。
但为了挽留这段婚姻,女主同意先搬出去,给彼此一段冷静的时间。
只不过,女主始终想不通婚姻问题的根源,只能找借口跟男主见面,恳求男主不要放弃自己。
紧接着,便是中年中产夫妻的经典场景——婚姻咨询。
然而,在这个本该双方冷静坦白自我需求的场合,局面最终还是变成夫妻吵架现场。
男主说一句,女主顶十句,连咨询师都劝不住,只能说服男主答应,在最后期限内给女主一个明确的答复,离婚还是修复感情。
很快,女主收到了男主发来的离婚邮件……
影片的前半段情节,让人想到了很多类似的讲述中年夫妻分道扬镳的电影,比如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《婚姻故事》《坠楼死亡的剖析》等等。
顺着女性主义的创作潮流,这些电影都尝试探讨了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和无偿付出,世俗观念让她们在婚姻中被迫承担了比男性更多的家庭责任。
但值得一提的是,《爱的暂停键》并不是又一部只为女性控诉的电影。
男主提出离婚后,女主经历几波情绪挣扎,还是选择面对现实,她想起还有一次咨询机会,想着借此再见男主一面,没想到男主直接爽约。
于是,这次预约变成了女主单方面的咨询。
在咨询师的引导下,女主开始复盘每次与丈夫争吵的原因。
这段戏中戏情节,用咨询师画外音的方式,为观众仔细剖析了女主视角下的婚姻问题,也让大家看到了影片前面展现的吵架情节,其实早就另有玄机——
男主出差回来,兴奋地拥抱妻子,而女主却故意甩开,想让男主感到难受。
男主兴致勃勃地讲述工作的见闻,女主却毫无兴趣,用孩子的事情粗暴打断了男主的话题,想让男主觉得孩子在学校犯错是他的问题。
类似的操作还有很多,比如家庭聚会中,明明上一秒大家都玩得很开心,女主却突然回到房间做起家务,借机嘲讽男主从不为自己分担。
甚至在夫妻亲密互动中,女主也是那个在兴头上浇冷水的一方。
这次咨询师的引导,让女主意识到,自己总是通过伤害丈夫的方式,让丈夫产生内疚、自责的情绪,从而在心理层面占据高地,以求让对方依赖自己的目的。
而且这种习惯不仅存在于夫妻之间,女主对待朋友,对待孩子也是如此,总是在关系最好、气氛最佳的时候,扔出一枚“情绪炸弹”。
女主很快意识到,她这种扭曲的行为逻辑,根源在于自己的母亲。
在单亲家庭的成长过程中,女主总是承受着母亲看似开玩笑的嘲讽,以及与弟弟之间的攀比,这种情绪打压,让女主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卑感,认为所有快乐的、美好的事情,自己都不配得到。
这种推测很快在女主拜访母亲的过程中得到了印证,母亲直接忽略女主精心挑选的礼物,还说她来的不是时候,自己很忙,随意的聊天都能变成对女主的讨伐现场,嘲讽她有大小姐脾气,不像弟弟那样孝顺……
通过几次咨询和自我验证,女主终于明白,尽管丈夫在婚姻中也有诸多不是,但导致这段关系破裂的根源在于自己,那种原生家庭造成的自卑感,让她产生了扭曲的情感索取方式,用刺痛表达爱意,最终耗尽了爱情。
更糟糕的是,青春期的女儿,也正在用同样的方式,用言语伤害着爱自己的人,变成了另外一个她。
人到中年的女主这才意识到,打破这个诅咒,让自己的人生重启的唯一方式,就是不断自我鼓励,击退那种根深蒂固的自卑感。
从这里就能看出,《爱的暂停键》并不是一部通过离婚故事讲述两性矛盾的作品,而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,用自我审视的方式探讨爱情、家庭和责任。
伴侣们因为爱情走到一起,因为责任组建家庭,而这其中的“责任”,既包括对他人负责,也包括对自己负责。
只有个体先完成自我成长,形成良好的人格,才有可能构建起真正的幸福家庭,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,否则只能如女主的第二段婚姻那样,陷入泥潭而不自知,伤害了真正关心自己的人。
想通了这些,女主如同新生一般,一瞬间她觉得世界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,她也可以随之改变自我。
最明显的,是当青春期的女儿再次用恶毒的言语攻击自己的时候,她看到了曾经的自己,她不再像过去那样斥责女儿,而是温柔地表达自己的关心,原本气呼呼的女儿瞬间情绪崩溃,她当年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理解自己的母亲。
影片结尾,女主跟前夫见面,两人坦白了婚姻中各自的问题,友好地道别离开。
或许这段爱情无疾而终了,但女主的自我成长还在继续。
互联网中的“漂亮话”和人生格言,其实道理大家都懂,难的是如何从自身出发,真正完成自己的人生课题。